第一章 (共两章)

今天午饭过后和同事在公司楼下散步,突然说到关于校园产品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刚从校园走出来,所以还是对校园有着一定的情怀。昨天做了一个调查问卷《鲁大学子学习生活的压抑感调查》,我提出的所有题目都是对校园的某些方面是否满意,而且一路槽点,大部分同学对这些题目都是不满意的,其实这份问卷不只是调查,还是想让学生知道,还有人了解他们,还有人关心他们,知道他们的苦衷还是可以被发现的,也对我后续做校园产品有一些帮助。昨天在外面浪了一天,晚上回去的时候还发现了两个跟我做的调查类似的调查问卷《你们宿舍饮水方便吗?》、《鲁东大学学生对食堂的喜好程度及因素》,我的调查问卷比较泛泛,比较笼统,这两个更垂直,更深入领域。这可能就是我做这个调查问卷的作用吧,学生自身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校园了。我更希望校园里的人更有主张,更具态度的人站出来,做一些能提升鲁东大学互联网水平的事情出来。

在学校四年,没有做过一个成功的校园产品,以前我和于业超(鲁大学生网创始人)都把这归结于鲁东大学不适合做互联网产品,太封闭,没有互联网环境,跟北上广的学校不能比。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主要因素,想想我们以前做的几个产品,总的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做一个产品而做产品,把产品想象的需求很高,感觉自己的产品很有创意,对自己的产品过于有信心,陷入自己的产品逻辑里,觉得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无任何调查与分析。
第二,没有成功经验,不去学习如何做产品,不去借鉴,把一些情怀放进自己的产品运营中,不运用一些运营手段,让整个项目冷启动。
第三,不持续运营,不持续推广(当然这也可能需要资金支持)。 总结其实就是,用户对你的产品根本没有需求,解决不了用户的任何痛点,毫无用户黏性。 上面一些东西不能细讲,因为细讲都能写出一本书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聊聊。关于情怀,也可以私聊我~

第二章

微信小程序悄悄来了,我目前也在基于微信小程序启动一个新的校园项目,这次我从用户角度去分析一些问题,从刚需、痛点、频次来分析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我希望能摒弃那些情怀,学习巨头的运营方式,学习成功产品经理的思维,做自己的校园产品。

有人说,做什么校园,你做了四年的校园也不赚一分钱,就是为了那一份情怀吗?

我说,是吧!四年提出了好多口号,都没有实现,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改变鲁大学子的上网习惯”,如此响亮的口号也没有在这四年里实现,我想把我们的团队做成鲁东大学这个互联网小圈子里的巨头。

1、 我当时做了成绩查询服务,不只是自己能提供查成绩的入口,其他的社团也可以接入,所以当时所有社团公众号的数据都是从我们这里拿的,我们作为“巨头”,给所有需要的互联网产品提供服务。
2、 2012年我大学入学,微信订阅号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火起来,我大二那年,新生来了,我规定负责微信运营的人必须每天都要发一次微信,当时我们是学校第一个每天发一条微信的人,慢慢的大家都开始每天发一条,我们也是在公众号方面起步比较早的。
3、 我大二下学期,自己做了一个公众号,一个月将粉丝增加到3000,应该是学校内异军突起的一个公众号,具体名字不提。在推广方面其实我还花了挺多钱的,当时印的传单,发的物流,和军哥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走了一个多小时路把几十斤的传单搬回来,累的大汗淋漓还特别高兴。那个平台只做一些有助于同学们的事情,口碑还不错,到了大四离开学校我就停止对这个公众号的运营了。

之所以我离开学校还在想做校园产品,其实还是我想把没有完成的事情做一次,因为校园里还有自己的牵挂,它需要成功的经验和引导。

我更希望能带动鲁东大学整个互联网小圈子的发展,让鲁大学子距离互联网行业更近。

谢谢各位阅读,对产品理解不对的地方也请您给出意见。可以私聊我~

本文转自我的公众号:edire001